色彩是一种触觉,音乐也是一种触觉艺术,嗅觉只是鼻孔黏膜一系列的触觉,味觉也是一种触觉。与其说 五官息息相关,不如说五官都统一于触觉。对于我而言,触觉,着实令人敬畏。
——日本诗人、雕刻家,高村光太郎《触觉世界》
在对一个人作出判断时,他思维和行为中无意识的小细节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真实本性。如果我们更 善于观察,那么通过观察这样无关紧要的细节(这些细节中反映着个体的一切),我们会就任何人得出非常深 远的结论。
——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《理解人性》
笔迹能表达个性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努力找到一个正确研究“笔迹—个性”关系的途径和方法。
笔迹学(Graphology)是分析研究个体笔迹,以了解和评定其个性特征的学科,它涉及心理学、文字学、书 法学等多种知识。对笔迹学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理论、个体心理学、人格心理学等。现代笔迹学 家认为,人的大脑与双手息息相通,书写运动就像体态语言一样,是书写者个性和心理状态的自然流露。[10]178
根据笔迹可以分析出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、能力潜力、社交表现、优缺点、适宜职业等等。笔迹学在人力 资源、教育、心理咨询、社交媒体、推荐引擎和公安司法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笔迹学简介与发展现状
笔迹学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世界上第一本笔迹学出版物是 1622 年意大利医生卡米洛·巴尔迪的 著作《如何从文字中认识作者的天性和品质》。西方笔迹学以字母文字为研究对象,笔迹学家运用各种心理学 理论和实证分析手段,辨认出字母文字笔迹中与书写者个性(在本书中“性格、人格、个性”的含义基本相同) 有关的三百多种特征,如“压力、速度、大小、方向、布局、形式、连续性、动势、自由符号”等。这些特征的 不同组合,揭示了千姿百态的个性心理特征。
国际笔迹学讨论会网站介绍了目前各国笔迹学发展现状,摘录部分如下:
· 在欧洲有专门的笔迹学院,如英国笔迹学院。
· 意大利的罗马鲁姆撒大学和乌尔比诺大学有笔迹学的课程,得到了教育部门认证。
· 作为哲学、心理学、犯罪学和医学研究的一部分,笔迹学已在德国各大学教授了 80 年。
· 法国是最常用笔迹学的国家,估计高达 80%的企业在招聘时使用笔迹学。2002 年,笔迹评测获得了法 国标准协会的官方认证,作为一种与人格测试等效的工具。
近年来,笔迹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,在西方学术界受到了一些质疑,主要是关于其“效度”问题。本书将在 第 4 章中进一步讨论。
在中国,书法文化历史悠久,历代书法家的著名论断“字如其人、书为心画”已深入人心,因此,笔迹学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。现代意义的笔迹学在我国起步较晚,从 1976 年徐庆元先生在贵州开始研究笔迹学起,研 究者逐渐增加。20 世纪 90 年代末进入一个小高峰,国内媒体对汉字笔迹学多有报道,社会各界广泛关注,很多 民间爱好者也加入到笔迹学的研究队伍中。
目前,中国笔迹学处于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阶段。除了笔迹触觉理论外,还有“特征法、临摹法、感知 法”等方法。主流学术界对笔迹学也有一些关注,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,杨国枢教授,翁淑缘教授, 高尚仁教授,苏州大学的张卿华、王文英、童辉杰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郑日昌教授(主编有《笔迹心理 学——通过笔迹透视他人心理》),合肥学院教育系张福全教授(著有《笔迹心理分析》),华南师范大学城市 文化学院方孝坤教授等。
本书主要介绍笔迹触觉理论,相比于其他心理测量技术和其他笔迹学方法,它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:
1. 原创性。现代科学对视觉和听觉已经有了很多研究,但是对触觉的研究还比较少。“主动触觉”是探索 人类个性的优良载体,笔迹触觉理论为“笔迹、触觉和人格”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,扩展了人类 的认知边界。
2. 独立性。科学研究有两种思路,一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另一种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。鲁迅曾说: “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,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?”笔迹触觉理论与传统笔迹学方法有很大区别, 它具有独立的、结构完整的、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。笔迹触觉理论也不归属于任何传统心理学派别,它对潜意 识的研究、人格心理学和触觉语言学作出了独特贡献。
3. 系统性。受到“拆分思维”的影响,心理学研究经常采用“控制变量”的实验方法,为了研究“自变量” 和“因变量”的关系,精心地设计实验条件(如单调的环境)以排除“额外变量”的干扰。这意味着,得出的结 论往往是“有条件”和“片段式”的,容易脱离真实的生活。[12]而笔迹触觉理论则采用“整体思维”,考虑更 加全面,形成了一个能够广泛解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论体系。(详见第 3 章)
4. 关注笔迹特征的稳定性。笔迹触觉理论只关注“笔迹线条的触觉特征”,不关注“结体、字阵和章法特 征”,因为前者“不易受意识影响”且非常稳定,而后三者“易受意识影响”且不稳定。从线条的触觉特征这种 “无意识的行为”入手,能够准确、深入地挖掘出书写者的个性心理。(详见第 1.2 节)
5. 具有跨语言文字的普遍性。笔迹触觉理论不关注文字的“结体”特征,无论分析何种语言文字,都是用 相同的分析方法。也就是说,即使笔迹学家不懂得某种文字的语义,仍然能够进行分析。在主动触觉之中,人 类的个性和情感息息相通。
本书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地探索笔迹触觉理论,简单介绍如下:
1. 建立线性空间模型,使推理过程更加有序、精确和深入。笔迹触觉理论推理个性心理的过程,如同做数 学证明题一样,每一步的运算都有根据,不依靠主观感觉,没有“黑箱”的神秘感。推理的依据,一方面来自于 对笔迹特征的准确观察,另一方面来自于理论体系。本书建立了连接“笔迹特征”与“人格特征”的“线性空 间模型”(简称“笔迹—人格空间”)。空间共有 N 个互相独立的“维度”,每个维度对应一个有明确心理含义的“变量”,每个变量可细分为若干级别的“特征值”。基于观察到的 N 个特征值,使用“刚柔分析法”层 层递进推理,逐步深入书写者的内心世界。
2. 整体思维与刚柔思维。学习笔迹触觉理论的要点和魅力在于思维方式的调整。相比于西方科学流行的“拆 分思维”,“整体与刚柔思维”是东方科学的精髓,也是东、西方科学融合发展的方向。由于长期受到拆分思维 的影响,人们更容易接受“一一对应”式的思维方式,要建立整体与刚柔思维需要一定的练习。我们准备了一 些练习方法和案例,为读者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。(详见第 3 章和第 8 章)
3. 从笔迹评价和提高能力。在当前教育的评价制度中,通常以“考试成绩”作为评价标准,而很少用“能 力”作为评价标准,因为内在的能力不易测量。根据“信息不对称理论”,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劳动力市场上 的信号传递出现了问题——人们不惜代价地追求成绩和高学历,忽略了整体人格与能力的培养。唯有完善的人 才评价制度,才能消除“信息不对称现象”,从而解除应试教育的困境,走出一条新路。本书列出一些在笔迹 中易于识别的能力(如注意力、逻辑思维能力等),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。通过笔迹,老师和家长能 很方便地从“能力成长”的角度观察与培养孩子,促进他们的个性整体协调发展。
4. 笔迹触觉理论与特质学说的异同之处。笔迹触觉理论与特质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,包括具有多个独立的 人格维度,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心理含义,每个维度上的人数呈正态分布等。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差异,即“收 集资料类型”分别是“笔迹”和“问卷量表”。由此产生了“语言的模糊性、语言的分布不均匀、意识参与、变 量独立性的含义”等几方面的差异,进而导致了两者的效度不同。
5. 将修辞人格的模糊词汇转化为精确的术语,提高测量的效度。很多心理测量技术都用语言作为“中介或 结论”,“模糊性”是语言的客观属性。这意味着,研究者和用户对语言的理解不一致,会降低测量的效度。基 于 N 维空间模型,我们提出了将人格词汇转变为“定量术语”的方案,使得研究者和用户对人格词汇的理解标 准统一,从而提高笔迹分析的效度。
6. 计算机笔迹分析的技术方案。人脑与计算机有很大的差别,人工与计算机分析笔迹也有很大的区别。本 书尽量采用计算机程序的描述方式,既便于普通读者理解,也为程序员读者提供编程实现笔迹分析的思路和技 术方案。清晰的程序逻辑,让读者对每个步骤的理解明确统一,没有含糊不清的“黑箱”。当然,从技术方案到 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,不过其巨大的应用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。
7. 学习笔迹触觉理论的经验和感悟。为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笔迹触觉理论,本书介绍了一些笔迹触觉 理论的学习经验和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感悟,例如:笔迹学在教育中的应用,笔迹学与 IT 技术的融合,主动 触觉训练提高分析能力,潜意识层次的笔迹分析,观察笔迹的技巧等。
扫一扫 添加微信沟通
微信号:13338600012
电话:13338600012
QQ:2528049390
地址:签名笔迹商务服务中心